四川省儒学研究中心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主办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儒学研究中心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2012年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第二分组会议情况

儒学中心  2012-06-13  汪璐

      2012年5月19日、20日,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第二分组会议在望江会所二楼文莱会议厅顺利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共计20余人,参加了第二分组会议的主题发言与讨论,会议内容紧扣 “儒学的经世致用”的主题,共提交论文12篇,多视角、多领域的探讨了儒学与经世致用,选题丰富,观点新颖,为本次研讨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分组会议共分三项议程:一、与会代表就所提交论文作主题发言;二、围绕主题发言进行提问及展开讨论、三、会议主持人作最后总结。

 

第二分组会议共分两场
      第一场:时间:5月19日下午14点30分至17点10分。
      地点:望江会所二楼文莱会议厅。


      第二分组会议上半场由台湾政治大学董金裕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古籍所郭齐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所杨世文教授、辅仁大学杜筑生教授依次作了题为《从朱、陈王霸义理之辩看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廖平的经世建构与经世情怀》、《孔孟思想的实践——从台湾大专院校的校训谈起》的主题发言。


      虽然儒学都讲经世致用,但在儒学内部对于什么是经世致用、怎样进行经世致用有不同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分歧。由来已久的“王霸义利之辩”就是最重要的分歧之一。郭齐教授以朱熹和陈亮关于“王霸义利之辩”这一论战作为代表,对其进行了梳理,认为朱熹主“义”与“王”,陈亮重“利”与“霸”。郭教授从理论基础、社会理想、人生哲学、治国方略、评判标准等方面细察了二家的基本分歧,指出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重大分歧,我们在考察儒学经世致用思想时,就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作具体分析。站在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价值论评判基础上,郭教授认为朱、陈二家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我们是义利王霸统一论者,既要讲物质利益,也要讲精神境界。郭教授的论断无疑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以及怎样对待儒家经世致用思想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杨世文教授则以近代四川经学家廖平为例,阐述了在时代背景下,廖平的经学建构以及经世情怀。廖平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看似与儒家的经世致用有一定距离。但实际上从时代风气及社会环境下廖平的“经学六变”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经世”情怀。杨教授将廖平的“经学六变”,归纳浓缩成三个核心问题,即今学与古学、小统与大统、天学与天人。指出“经学六变”层层转进,标志廖平完成了对经学的重构。其中受西学影响下的大统小统说与他以经学“经世”的情怀关系尤为密切,力图把世界的发展变化纳入到儒家经典的解释系统。廖平的经学思想尽管多变,但万变不离其中,尊孔崇经,弘道经世是其主宰。杨世文教授又进一步指出廖平特别强调“通经致用”,在批判汉学、宋学、清学的基础上,提出经学的门径在于“明经例”,根柢在于“推礼制”,核心在于“探大义,阐微言”,宗旨在于“宗经”、“尊孔”,表现出特有的弘道意识与经世情怀。

      儒学思想精华对于当今政治、经济、教育、伦理、社会、国际关系的启示,均着重于儒学思想在今日社会的实践及落实。那么,今日社会究竟是怎样实践的呢?杜筑生教授另辟蹊径,结合社会实际,从台湾近169所大专院校的校训谈起,考察了孔孟思想的具体实践。通过统计数字分析得出,台湾约有92.73%的大学校训与孔孟思想有关。这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经典与子书,透过校训的潜移默化,已在台湾深植于学子心中。杜教授认为把校训落实在生活中就是儒学的经世致用。关于怎么样去落实校训,杜教授最后指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主持人董金裕教授对郭齐教授、杨世文教授、杜筑生教授的发言进行了总结。三位教授分别从宋代、晚晴、近现代三个不同的时段入手,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认识以及实践运用,对我们认识和落实儒家经世致用思想有重要意义。董教授还指出,杜教授文章中运用到的统计资料,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结合主题发言,与会的其他代表积极提问,围绕朱熹是否只是空谈道德心性,台湾各大专院校校训对大陆各大专院校建设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朱汉民教授特别指出各大专院校校训90%以上都是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文化里去寻找,其原因何在?值得思考。

 

      第二分组会议下半场由宁夏大学副校长李伟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廖名春教授、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董金裕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论语•里仁>篇三考》、《台湾高级中学<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课程及教材编辑方式的演变与检讨》的主题发言。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一书,其历来注释、考据之作汗牛充栋。廖明春教授从文献学角度,选取了《论语•里仁》篇中的三例,对其进行考证。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章考,“能以礼让”章考,“不患无位”章考。显示了其深厚的考据学功底。廖教授所作的考据,对我们理解儒家思想,进而发挥应用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样围绕着“儒家经世致用”的主题,董金裕教授结合切身实际,以台湾高级中学《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课程及教材编辑方式为例,对其的演变作了简单介绍。指出课程的演变分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阶段、《论孟选读》阶段、《中华文化基本教材》阶段。教材编辑方式可分为白文本,李曰刚编注本,陈立夫、林品石编注本,董金裕编注本等四个阶段。从其课程的演变及教材的编辑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关于课程的效果,董教授指出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不出有多大效果。但从长远看,在高中时代经过熏陶,加之随着学生阅历及社会体验的增加,慢慢的咀嚼吸收,效果就体现出来了,董教授将其称为反触式的教育,它无形之中对整个社会风气、品德是产生效果的。董教授最后指出从事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教育,在台湾已实施六十多年,虽然存在不足,但其还是值得肯定的。

      李伟教授对本场会议进行了总结,廖名春教授和董金裕教授的精彩发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考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廖教授一直坚持做考据之学值得我们钦佩。在提问与讨论环节,与会代表积极参与,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就经典教材节选编排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教授也指出以四书等传统儒家经典为主的台湾高级中学中华文化教材的选读,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第二场:时间:5月20日上午8点30分至12点10分。
地点:望江会所二楼文莱会议厅。

      第二分组会议上、下半场分别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朱汉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主持。铭传大学应用中国文学系蔡信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张践教授、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蔡振丰教授、台湾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林永胜、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朱汉民教授、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郭晓丽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所彭华教授依次作了题为《从<史记•循吏列传>探测太史公的儒家思想》、《儒家宗教观的经世品格》、《从“完善”与“正当”的观念论丁若镛“仁”说在儒学发展中的意义》、《本体与经世——以张载的道论为中心》、《曾国藩礼学的学术旨趣》、《民间性儒家学派研究——以太谷学派为例》、《“中国儒学”学科的客观存在与学科特征:一项历史研究》的主题发言。

      多数学者认为太史公司马迁的思想,或归为道家。与之相反,蔡信发教授曾撰文以证明太史公思想为儒家。在本次分组会议上,蔡教授以《史记•循吏列传》对照同书《酷吏列传》,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酷吏列传》的酷吏全属汉吏,而《循吏列传》的循吏都非汉吏,太史公传炎汉酷吏十人,以武帝一朝最多,用以反映汉武帝虽标榜罢黜百家,独崇儒术,实际上却多内欲。反之,太史公以自己的高标准,仅自春秋之世,选取循理守法,实心任事的循吏仅五人——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入《循吏列传》,蔡教授认为司马迁的这一作为,有教育后人的意义,师范亿载,规模万古。其恉深远:酷吏易得,循吏难求;理民治政,何必威严!其列举典型,足堪世之为吏者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明白了这一点,太史公的思想也就明了。

      张践教授以《儒家宗教观的经世品格》为题,作了发言。认为儒家“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也体现在儒家的宗教观上。这种体现既包括儒家对于宗教的认识,也包括对宗教政策的应用。张教授从儒家总教观的入世倾向、重视宗教的社会教化作用、借助宗教政策维护国家统一等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蔡振丰教授则以朝鲜学者丁若镛的“仁”说思想作为个案分析,从东亚的视野省视了儒学的发展。蔡教授藉由当代政治哲学中“完善”与“正当”的概念,分析了丁若镛与朱熹在理论模式上的差异,并指出其中可能显现的政治哲学意涵。

      下半场中,林永胜教授对张载的道论进行了探讨,进而思考张载经世思想的基础为何。林教授认为张载提出的“实体”与“本体”的道论,可以为当代思考儒学与经世关系的学者,提供不少省思。如果儒学没办法对世界的实像,包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人与历史文化等的关系,提出一套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则所谓儒学中的经世之学,就只能建构在科学的世界观此一基础上,而这其实没有办法完全彰显儒学的意义与价值。林教授指出当代的儒者在思考经世问题时,不宜忽略作为经世之学基础的本体论、世界观的建构问题,应将儒学的世界观与科学的世界观进行统合。

      朱汉民教授探讨了曾国藩礼学的学术旨趣。曾国藩的儒家价值信仰与其事功、学术密切关联,作为一个身兼学问家、中兴大臣为一体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继承了湖湘先贤的学术传统,这特别体现在他的礼学中。朱教授通过对曾国藩礼学的探讨认知,揭示了其学术旨趣的一般特点,即要求将礼义的价值信仰贯穿于礼学的经史钻研、落实于礼治的经世实践之中,这也反映了湖湘地区追求道、学、治统一的学术旨趣。

      郭晓丽教授以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儒家学派之一——太谷学派为例,论述了民间儒家学派的社会关怀与实践。郭教授认为作为一种民间学派和组织,太谷学派对将儒家思想自觉化,转化为民众的内在精神,深入到百姓的生活日用间,做了极有意义的尝试。太谷学派的经验得失对当代中国的本土文化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彭华教授围绕当下关于“中国儒学”是否为“学科”这一热门话题作了主题发言,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梳理了“中国儒学”学科的发展演变及其学科特征,说明了“中国儒学”学科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又从学科分类角度,审视了“中国儒学”学科所面临的尴尬现状。对于改变“中国儒学”的现状,彭教授寄予了殷切地期望。

      最后,朱汉民教授、李景林教授分别对第二分组会议上、下半场作了总结。与会的专家、学者积极互动,围绕儒学的宗教性、中国儒学学科设置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与交流。

 

      至此,为期两天的以“儒学的经世致用”为主题的“2012年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第二分组会议圆满结束。本次分组会议中,与会的两岸学者相互进行了深入交流,这对加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深化两岸学者对儒学的探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围绕“儒学的经世致用”这一主题的讨论,也将对当今的政治、经济、教育、伦理、社会、国际关系等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对致力于儒学研究及经世实践的学者,也起到了学习及鞭策作用。此次研讨会,将成为未来进一步研究儒学的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