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9月28日19时30分,《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59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西北大学张茂泽教授。讲座的题目是“人性善说的意义”。讲座由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主持。来自曲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宜宾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的校友李东峰、陈冬冬、高正伟、仇利萍,古籍所部分老师、同学,以及校内外众多学友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主持人舒大刚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张茂泽教授。张教授是川大校友,现任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周易研究会会长,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儒学史、中国宗教思想史、中国诠释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着有《道论》《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中国诠释思想史论》《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等著作20余部。发表《文明感恩论》《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中国古代治国智慧的特点及历史前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的特点》《孔子的人性论》《论孔子的价值观》《汉唐儒学的思想史地位》《心解:张载的儒家经典诠释学思想》等论文80余篇。
讲座中,张教授首先从人性善说的地位、渊源以及意义三个方面对本讲主题进行展开。张教授认为,中国的儒学即是一种人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门学问。人天生所具有人的物理形态,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标准的、理想的“人”则必须进行后天的教育和自我的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圣人为最高人格模范的“人”是一种理想和标准,以此标准来对生物意义上的人进行教化和规范即所谓人之为“人”之学。因此,人性善说在落实到人的自我修养这个意义上便显现出其突出的地位,因而也是孔孟之道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接着,张教授从孔子、《大学》和《中庸》三个方面对人性善说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梳理,并驳斥了“人向善说”的论断,认为其不过是人性善的一种表现,若以此作为对于人性的论断则是本末倒置。
之后,张教授又从“何谓人性善”“何以证明人性善”以及“何以知人性善”三个层面对人性善说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论述。他高度赞赏了孟子“可欲之谓善”的论述,认为所谓“善”即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属性。人的需要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人实现“天人合一”以至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的过程。做这样的论断的意义有三:一是肯定了所有人的本性皆是至善,从而为至善为本体,邪恶为表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本体至善规定了人性向善的方向,证明了人可以自觉实现向善的本性;三是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出每个人在反身而诚的自我修养中的潜力是无穷的。在“何以证明人性善”的问题上,张教授依然认为孟子所举“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最具有说服力,救“孺子”的反应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没有任何功利的考量,这便是仁心的一种表现。在论述“何以知人性善”的问题时,张教授认为,人性善说之所以和其他人性假设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实是二者在认识观察的方法上存在不同,人性善说是一种向内的、先验的、主体性的直观观察方法;而其他人性假设是一种向外的、经验的、对象性的观察方法,并用十分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方法证明了人性善的主体性观察方法的优越性。
演讲结束后,张教授针对现场听众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主持人舒大刚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