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8日15时,《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48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詹海云先生,讲座题目为“清代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詹海云,1948年生,广东文昌人。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和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分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此后又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并获博士学位。受业于钱穆先生、戴君仁先生(马一浮先生弟子)、屈万里先生、王叔岷先生、郑骞先生等国学耆宿,深受民国初期学风影响。先后任职于台湾交通大学、元智大学。詹先生以中国文学、中国哲学、清代学术、宋明理学、国文教学、中国文献学等为主要研究领域。出版著作有:《中国大陆实学研究的现状及检讨》、《全祖望学术思想研究》、《中国经学教学文选》等;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主要有:《中国哲学研究文献资料库》、《清代学术编年》、《黄宗羲与全祖望对宋代学术的研究》,四川大学专题研究“《礼记》郑经注研究”等课题。发表论文近百篇。2012年自台湾元智大学退休,2013年9月起经我校聘请,于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主要参与《儒藏》《巴蜀全书》等编纂,以及硕博士人才培养等工作。
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所尹波教授主持,古籍所多位师生及众多学人到场聆听。在尹波教授对詹海云先生做了简要介绍后,詹先生发表了自己对清代学术研究的一些见解。讲座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詹先生首先论述了清代学术研究的必要性,认为不知清代学术,便难以理解民国以来的学术变化,也难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学术与文化中各成分的由来,从而会造成对未来发展的阻碍。接着詹先生介绍了清代学术的分期、分派与分区,指出清代学术之始应是明末的东林运动,其末应是近代的孔教运动,并介绍了历来对清代学术的分派依据,如以今文、古文分,以汉学、宋学分,或以时间分(干嘉学派等)。詹先生所讲的第三点是清代学术研究的重要命题及其具体意义,着重讲述了明末东林运动“由王(王阳明)反朱(朱熹)”、浙东刘宗周及其门人的学术传承与特色、浙西顾炎武“经学即理学”、戴震“理欲”之辨、章学诚“经史”之辨以及近代教育改革等六个问题和意义。最后詹先生讲述了清代学术研究的困境,指出中国传统视角的重要性。
詹先生主讲结束后,尹波老师做了简要的总结,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