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论坛"及《巴蜀全书》系列学术讲座第129讲

时间:

地点:

r3.jpg

2015年1月12日上午9:30,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6楼古籍所会议室,台湾元培科技大学朱荣智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知止的智慧”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是“儒藏论坛”暨《巴蜀全书》系列学术讲座第129讲。本场讲座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原台湾元智大学教授詹海云主持,日本学者白井顺教授及古籍所众师生聆听了讲座。

朱教授主要从知止的涵义、知止的重要性、知止的价值、知止的修养、知止的工夫及知止在人生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从而得出结论:知止是一种智慧,知止不仅要求做到知其所止、止其所止,同时,其积极面也在指追求的止境,知止的真谛,不只是当止则止,也是当进则进。

讲座伊始,朱教授由词人蒋捷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和苏轼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引入,启发了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人生究竟是什么?是像支票簿,胡琴还是一幅画布?朱教授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的,因而学会知止是十分必要的。知止是净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的一门重要学问。这门学问主要在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到底人生在世,辛苦一辈子,所求为何?目的在哪里?而要想做到知止,首先便要明白什么是“知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止,下基也。”“止”字的本义是脚底板,引申义为停止、阻止、禁止等等。朱教授认为,知止是一门研究人生如何出处、进退、行止,研究一个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学问。懂得了此道,则在立身处世的各个层面,都能优游自在,俯仰自得。但朱教授理解的知止,包括了两层意涵:一、研究如何自制,学习自我约束;二、鼓舞上进的心,不能画地自限。

正是由于人生的短暂,所以知止才显得尤为重要。朱教授认为,知止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掌握人生的方向、体认生命的价值、求得身心的安定、拥有自由心灵、欣赏人生美景及积极地活在当下。

树的方向是由风决定,而人的方向则是由自己决定。但是在现实中,人对理想的迷失,不全是现实的残酷,有时也因为诱惑太多。这就直接导致了两种典型的心态:1.做事三心二意;2.贪得无厌。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因为不知止,内心没有定力,做事往往难以获得成功。而贪心的人,一次想做很多的事情,也很难有成就。这两种心态都是因为不能知止,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有限,盲目乱撞而导致伤痕累累。懂得知止,能帮助我们冷静思考,缜密判断,知道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朱教授认为,人生当有两大目标:拔除人间的痛苦,增进人类的喜乐。因此要做个有用的人,做个可以被利用的人,对国家、社会、众生能奉献服务的人,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身心才能够得到安定。心如平原纵马,易放难收,知其所止,才能把身心安顿下来,而不会狂乱奔走,陷于危险之地。有了一颗安定的心,才能当家做主,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才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而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够淡然地面对人生的美景。人生处处有风景,程颢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间好时节。”但我们却常常是“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我们往往为了忙于工作,而牺牲生活,在漫漫的人生大道,有许多的盛景、美好的事物,因为行色匆匆,全都来不及一一品味,十分可惜。凡事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盲目追求。知止才不会有妄念、贪心、乱求,才能安下心来欣赏人生的美景。然而,已逝的岁月,不管是得意或失意,我们都不能、也不必紧抱着不放。人生如牌局,每一次的输赢,都不影响下一次的输赢。活在今天,活在当下,才不会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也不会把人生的行旅,永远背负过去的沉重包袱,以致步履蹒跚,痛苦不堪。每天眼睛一张开,都是新生命的开始。做好今天的事,不要拿明日的乌云,遮住今天的阳光。

知止是一种修养,知止才能站稳脚跟,不会冲过头。才能明白自己的定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能知所取舍,顶得住诱惑。才能急流勇退,见好就收。才能节制情绪,喜而不过,怒而不愤,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古人谈修养,有所谓定、静、安、虑得的工夫,定字放在第一位。心有定向,心不妄动,心才能平静下来,心能平静下来,才能冷静平允的思考,才能对事理有客观公正的看法。定,并不是不懂,而是不妄动,要动静得宜。讲求定字的修养,并不是教人万念俱灰,毫无生意,而是要能够心无旁骛,不受各种不当诱惑的影响。

如何才能做到止其所止呢?简单说,就是要学会放下。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为了腾出空间接纳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人生要懂得割舍,有舍才能有得。那么我们究竟要放下些什么呢?归结而言,就是要放下一些错误的想法,而不是要放弃生活。朱教授认为,懂得了知止,我们才能够放下此身我执、放下包袱布袋、放下恐怖挂碍、放下得失祸福、放下生气难过。人是空手而来,人也是空手而去。几十年的岁月中,不管是苦乐、得失、祸福,多一点,少一点,大一点,都只是相对的意义,不必过于在意。

懂得了知其所止、止其所止,就要将“知止”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知止”呢?朱教授告诉我们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以诚对己;二、以敬待人;三、以勤处事。一种米养百种人,有人志在高山,有人志于流水,钟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勉强。其实所谓成功,都仅仅只是每个生命的自我完成。人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从知止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诚字,真诚而实在,不虚假、不夸张。及早发现自己的才干,了解自己适合在哪一方面求发展,一开始即专心一意,虚心学习,终必能够胜任愉快,事半功倍。除了认识自己,对个人来说,不满足的心理,往往也是激发上进的一股力量。只有通过不懈的追求才能够实现自我的理想和提升。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自己人生的极限,不要自不量力,自讨苦吃,不要执迷不悟,要适可而止。以敬待人强调我们要做到圆融、宽厚、行善、诚恳、同情、关怀、慈悲、处下8个方面,做到了这8个方面也就做到了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如此方能使各种人际关系达到圆满和谐。人生有智慧,生命就不会有无力感。以勤处事强调在面对工作、学业、事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勤”字。古今中外所有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特质,就是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能够全力以赴。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正是这个道理。想要做到以勤处事,首先要树立明确的目标,成功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有定向、定力,抓住明确的目标奋斗不懈。在生活上,要随时鞭策自己,不能好逸恶劳,而不求上进。但是,也不能太过于好高骛远,不自量力,而是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为。其次,要拥有拼搏的精神。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赛跑,不是看谁第一个冲出去,而是看谁第一个跑到终点。行者常至,为者常成。不怕路长,只怕腿短;不怕山高,只怕志气不高。再次,还要有经验的积累。有经验的人,可以很快上路,站在战斗的位置上,随时接受各种考验和挑战。最后,还要有创意的发展。朱熹《读书偶成》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如果只抄袭、模仿别人,是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意使有限的资源变成无限可能的机会。我们学习别人,未必尽得别人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巧思、创意。做到了以上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有终生学习的精神。人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人生随时都在学习,人生处处都是学问。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因为要求太多,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很痛苦。懂得不要求的人,才是快乐的人。做人很难不要求,但是可以少要求。

讲座结束后,朱教授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热烈交流,令川大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