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07讲

时间:

地点:

《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07讲暨《巴蜀全书》论坛讲座通讯稿

——古代天文历法在文史研究中的作用

2014年5月14日下午四点,在四川大学东二教104,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闻玉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古代天文历法在文史研究中的作用”的讲座。承接前面,今天张教授为我们讲授了“古代天文历法的实际运用部分”。此次讲座是《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07讲。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教授、詹海云、杨世文等教授以及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杨世文教授主持此场讲座,欢迎张闻玉教授继续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随后,张教授就开始讲授天文历法讲座的第八讲。

在上一讲中,张老师已经讲到了天文历法的演算。为了考察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度,他当场出题,请同学们当场演算。有部分同学很轻松地就算了出来,但是还有一些同学对此迷惑不清。于是,张老师又十分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起来,带领同学们一一分析书中的例题。他认为朔日干支非常重要,朔干支弄清楚了,一个月就清楚了,这样一来一年也就清楚了。所以历法的运算时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掌握的。紧接着,张老师又带着我们看了司马迁的《历数甲子篇》,所谓《历数甲子篇》就是将“二十蔀”中的“甲子蔀”的76年全部列了出来,19年为一章,一蔀有4章,司马迁还将甲子蔀的子月、冬至月的大余和小余一一列出,当我们需要运算的时候,就可以以《历数甲子篇》为依据。《历数甲子篇》中也蕴涵着一些规律,从中你不仅可以看到“十九年七闰”这一原则的体现,还可以知道置闰也是有其规律的,在每一个19年中的第3、6、9、11、14、17、19年要置闰月。《历数甲子篇》是以甲子蔀为例的,除了甲子蔀,还有19个蔀,合起来称之为“二十蔀”,二十蔀才是一纪,而三纪才是一元。司马迁的《历术甲子篇》虽然只算了一蔀,算了76年的大余、小余,所以叫《历术甲子篇》,但是这一蔀弄清楚了,整个20蔀也就弄明白了,可见《历数甲子篇》的意义重大!

由此,张老师引入了第二个问题“入蔀入年”。朔干支的运算时最基本的,而“入蔀入年”是第二步的运算。那么“入蔀入年”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随便拿出一年,通过查相应的表,把这一年属于某一蔀,是这一蔀76年中的哪一年。只有确定了这一年的“蔀”和“年”,才能算出这一年的朔干支。所以“入蔀入年”实则是先确定一个大范围,在这个大范围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演算!张老师通过举例,向同学们一步一步极其详细地展示“入蔀入年”的步骤,深入浅出,令同学们豁然开朗。

入蔀入年是运算的第一步,这个是最关键的。如果不掌握这个方法,就不能就行下一步的运算。但是,张老师指出,我们运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算出“实际天象”,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天象,而四分数的演算却并不是实际天象!因为它存在误差,有误差当然就不是实际天象。为了算出实际天象,首先就要把误差推算出来,通过分析,张老师得出结论,每年的误差值是3.06分,这个分数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误差值,这个数字该怎样应用呢?张老师告诉我们,这个误差要从公元前427年算起,遵循“前加后减”的原则。为了避免抽象,张老师不厌其烦地再次用实例为我们分析如何用3.06分算出实际天象。张老师还用生活中的实例向我们强调熟练运算的重要性。

最后,张老师还简要讲述了“古代历法的置闰”和“殷历朔闰中气表”,使我们对“十三月”、“十四月”、“清明”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也明白了“无中气”和“置闰”之间的关系。

杨世文老师最后对此讲作了总结。同学们通过听张老师的讲座,深刻地感受到古人历法运算、编制的精妙之处,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