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13讲

时间:

地点:

2014年9月15日下午3点,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6楼古籍所会议室,著名学者陈寒鸣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儒学当代的发展”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13讲。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以及诸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以及全部在读硕博研究生都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之前,主持人舒大刚教授简要讲述了陈寒鸣先生自学成才的经历,鼓励大家向陈先生学习,并向陈先生介绍了古籍所的师生。

讲座开始后,陈寒鸣先生首先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话题出发,讲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复兴最关键的就是儒学的复兴。从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历史来衡量,陈先生对比了儒、道、法三家,认为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主流和灵魂。要想使“中国梦”得以成为现实,就要复兴当代儒学。由此,在学术界出现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国学热”,各种儒学机构和学术会都纷纷建立起来;在民间,也悄然兴起了一种浓烈的儒学氛围,儒学讲堂也有很多,有些企业和集团也将儒学融入了企业文化中,宣传带动了儒学的发展。陈先生认为,仅仅是学术界的“国学热”很难对现实社会发生作用,这与儒家的传统宗旨是相背离的。然而,学术界儒学和民间儒学这两个层面上的“热”处于不同的轨道,如果这两个车能够“合轨”,将更加有助于推动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的发展。

随后,陈先生对蒋庆先生提出的“政治儒学”、康晓光先生的“权利和资本相结合的儒学”、黄玉顺先生的“生活儒学”、吴光先生的“民主儒学”等观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最后,陈先生就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儒学的结合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孔子反对为富不仁的思想和《资本论》当中提出的对资本的批判是否能相互结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儒学观点。陈先生进而从其早年写过的一篇题为《谈儒学传统与现代劳工的权益保障》的文章出发,提出了“仁者爱人”必须明确定位“爱人”的关注群体,认为关爱的群体首先是普通人,他们是需要关爱的人。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普世价值,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消灭阶级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的这样一种人本主义精神是可以融通的。陈先生认为,这样的结合才是真正贴近民意,才更加合乎儒家的复兴的要求。

舒大刚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扼要的总结,古籍所师生受到陈先生认真钻研学术态度的影响,也纷纷就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