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4日上午九点,来自宝岛台湾的林庆彰教授应四川大学国际儒学院之邀在研究生院1-204教室为川大的同学们带来一场主题为“论中国经学的特质”的精彩演讲。
林庆彰教授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古籍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兼任中国诗经学会顾问。荣获中国诗经学会特殊贡献奖(1999年)、国科会研究奖助优等奖(1990年、1993年)等。林教授长期致力于主经学、图书文献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主编《经学研究论丛》、《国际汉学论丛》等刊物,主持《经义考》点校补正、姚际恒著作集编辑计划、清干嘉经学研究计划、清干嘉扬州学派研究计划、晚清经学研究计划、民国经学研究计划等。主要学术论着有《清代经学研究论集》、《学术论文写作指引》、《明代经学研究论集》、《清初的群经辨伪学》、《明代考据学研究》等。
中国经学是由经书本身和历代经说所构成,经学流传两千余年,对当时的政治、教育、哲学、文学,产生很深远的影响,经两千余年的发展,经学逐渐有了一些特质。本次讲座林教授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中国经学的特质。首先,林教授介绍了经典的开放性,即指儒家经典从汉代开始,逐步由五经发展为十三经。
接下来,林教授论述了经典的完备性。这主要是指解经家往往认为圣人留下来的经典,内容是相当完备的,可惜因为秦火,经典变得残缺不全。如《尚书》有百篇,伏生仅传28篇;《诗经》本有311篇,现在仅存305篇。所以从晋代开始,就有为经典补亡、补佚的著作出现。
在第三部分,林教授谈到了经书的注疏的形态问题。历代解经家都以注疏的形式来解经,形成经、注、疏三层结构。 这一般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注不违经,这里的注,是个统称,包括传、说、记、笺、释、章句、集解等。二是疏不破注,疏也是个统称,包括义疏、讲疏、正义等,原则上来说疏不能违背经、注的意思。这就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都是以注疏的形态出现的。
经学的第四个特质是,注疏是在补充圣人之义,所以在在许多经学家著作的序文会说“对圣人之义不无小补”。
最后林教授又讲述了历史上经典注疏是一繁一简相交替,并且每隔数百年会有回归原典的运动出现。
主题讲座结束后,讲嘉宾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舒大刚教授为本次学术讲座做出了总结。在自由提问的环节,全场师生踊跃发言,与林教授展开积极的交流。最后,在鲜花和全场同学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