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39讲

时间:

地点:

三月二十一日下午,古籍所601室迎来本学期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一讲,也是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的总第三十九讲。此次讲座的主讲人为原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现川大古籍所特聘教授──谢幼田。谢老师先在四川社会科学院主研先秦史,后至美国胡佛研究所客座,一直对中国儒学感情颇深,西洋的治学方法与门径、因远离祖国而对中国儒学的挂牵,更使他具有了对中国学术高屋建瓴的关照。

谢老师以“认识历史永远是一种选择,是和每个人的是非评判有关,被动的反应论是不存在的”开头,简要介绍了时下西方注重民间文化研究的现状,指出民间思想是社会的文化基础,是社会底层民间各个思想的流动,并由此引出今天的论题:儒学,秦汉思想。

谢老师认为秦始皇是以法、阴阳家为基本,再加上儒构成其统治思想。法家奖励耕战,适合了人们利与欲的要求,因而最有利于自身强大,最有利于夺取政权。但秦法的核心是对老百姓施以苛法,“使民畏之”,从而达到巩固帝王统治的根本目的。为了解决了政权的来源问题,秦始皇崇尚阴阳,认为历史按照阴阳五行循环,秦皇的统治为历史的必然。秦皇还具有儒家思想,《史记·秦本纪》记有:“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德……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因而阴阳家作为信仰,法家作为夺取政权和统治天下的政策,儒家作为社会秩序三者共同服务于秦皇的最高理想——国家观念。而他所开创的国家框架至今沿用。

至于汉代思想,谢老师认为其主要的着眼点应该是汉代的民间思潮。因为所谓文化思想,除了统治思想,精英文化,还必须包含民间文化。西汉出现,沿用秦始皇所创建的国家框架,把其填补的内容,依照已经存在的亲亲社会心理加以改变,其时的史料已经可以窥见那时候“亲亲”已经是民间文化的基本价值系统,已经成为稳定的社会心理,这便是中国文化的基石。而在此基石之上才有知识精英从事内圣外王活动的可能,才有精英们成体系的精神创造和实践,才有统治思想。

当然,以亲亲为核心的稳定社会心理上面,会有一套相适应的统治者的政策,即外王之学。孟子提出善性,提出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为人在社会的伦理行为和当政者政治上行仁政奠定了基础,尤其在精神领域发扬出一整套唤起自己本性的心学,在天帝和宇宙论淡薄的文化背景下,使人散漫的精神得以向内,通过家庭而有着落点。但秦火以后,复苏的儒学因政治大一统的需要,使得外王之学发达起来,特别是在精神领域,董仲舒的阴阳神学出现,把全国上下导向了神学而走上文化的歧路。好在随着东汉灭亡,其典籍绝大部分消散,谶纬神学也变得乏人问津。

最后,谢老师讲到中国伦理本位社会的确立是出自汉代,尤其是东汉,这是由于儒学上层的精英文化以经学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之后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经典,并通过官方普及来提高民间文化的品质。因为时间的关系,此部分并未展开,但谢老指出:在政治制度方面,汉代换掉了韩非、李斯之徒的严刑苛法,以黄老代之,使汉家天下回到了荀子学说;在民间文化方面,其基本的价值系统在家庭之中盛行,在执行儒家礼乐教化官吏的努力下,这套伦理本位的生活方式在汉代成为主流。

《儒学在两汉》的第一讲在同学们热烈掌声中结束,4月11日,谢老师将带着《儒学在两汉》第二讲再入“儒藏论坛”,相信会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