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号下午三点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四十一讲在文科楼601室按期开讲,本次讲座由原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谢幼田教授带来“儒学在两汉”的第二讲“秦汉得失”。谢幼田教授曾在3月21号为我们做了“儒学在两汉”的第一讲“秦汉思想”,本次讲座将承接上一次的话题进而分析儒学在两汉的功过。
谢指出要讲两汉的得失,就要讲两汉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个指导思想下两汉的得失,其中心点就是对儒学的价值系统、思想文化化成的两汉政治经济历史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评判其得失。两汉的得失最终是儒学的得失,而并非只简单的从经济基础着眼,因为同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其实可以有不同的上层建筑。
汉初三杰对汉代儒学价值体系的确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贾是第一个以儒家意识提醒刘邦的人;贾宜重礼,明教化,提出礼治的思想;董仲舒则进一步把礼治思想变为法律政策,变为国策。谢认为这些努力使得国家有了方向,社会有了明天,进而才有政治制度的确立,才有土地私有制的制度化,才有捍卫文明的军事征讨成就,才有经学的成就。国家的指导思想决定国家的成败,两汉四百多年在各方面的辉煌成就,以及两千年来这制度的成功延续,正是儒学之得。
但是土地私有制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相伴着土地兼并,而儒学的功用在此方面显然力不从心,贤臣和有作为的皇帝束手无策,只以井田制的平均主义加以遏制,但其功用很有限,而儒家的伦理自觉还没有建立起来。到了东汉,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成为宫廷内部腐化、权力纠葛不能停止的根源,宦官外戚相断专权,加上没能解决好举孝廉、贤良方正和茂才等文化制度的僵化问题,经学的今古分歧又减少了其思想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国家的日益官僚化以至于无法遏制,统一的国家终于瓦解,这是儒学之失。
因为时间的关系,很多问题并没有展开,当然这也留给同学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5月份,谢幼田教授将带着“儒学在隋唐”再入儒藏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