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动词的情貌 《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水浒传》双音动词的“等义并行”现象 《中国语文》1988年第2期
近百年宋代文化研究鸟瞰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1991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述评 《宋代文化研究》第2集1992年
宋代文化研究之路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2期
台湾、香港及海外的宋代文化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7期
刘勉之事迹考 《宋代文化研究》第3辑1993年
弃儒从释的真实写照 《文献》1995年1期;
《人文杂志》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5年1月
蜀中易学奇人——谯定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
“拾遗”中的朱熹诗文系伪作考 《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朱熹二帖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5期
1994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概述 《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1996年
论宋淳熙、绍熙椠本《晦庵先生文集》(第一作者) 台湾《大陆杂志》95卷5期,1997年11月;《文献》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朱熹入徽考 《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朱子研究》1998年第1期
朱熹诗作六篇辨伪 《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宋椠闽浙二本朱熹文集关系考论(第一作者) 《四川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中华书局本《二程集》标点商榷 《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朱熹佚文疑伪考 《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1994年
1992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1994年
朱熹讲友林用中行实考 《宋代文化研究》第5辑1995年
1993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综述 《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1996年
《朱熹集》点校前言(第一作者) 《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1996年
“和合”析论 《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2期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晦庵先生文集刊刻考(第一作者)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6期
朱熹从道谦学禅补证 《人文杂志》1998年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泰山不重,鸿毛不轻 《文史杂志》1998年4期
水浒传特殊动词、助动词、趋向动词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1998年第一辑
朱熹与祝次仲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3期
论宋代文化研究的战略发展 《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1998年
宋辽夏金文化研究简述 《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1998年
小学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5期。
论小学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年228期。
宋淳熙本朱熹集异文辑录 《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
宋淳熙、绍熙本〈晦庵集〉价值初探 《古籍研究》1999年3期。
朱熹学禅的引路人——道谦生平补考 《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
道教对朱熹思想的深刻影响 《中国道教》2000年第1期。
论朱熹诗 《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朱熹集版本考略 (日本)《国际文化》2000年第3期。
中国历史上哲学范畴“和”的形成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2000年第16期
朱熹<四书>次序考论 《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连词“并”的产生和发展 《汉语史研究集刊》(3)巴蜀书社2000年10月。
朱熹诗词编年笺注前言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
朱熹答陈亮书补遗二则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
关于朱熹编纂<资治通鉴纲目>的若干问题 《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6期。
朱熹文学观与诗化论析 (日本)《橄榄》(第8辑)2001年。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孝道 《孝道文化论集》巴蜀书社2001年10月。
朱熹读书法在学生阅读能培养方面的借鉴意义 《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1年8月。
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 《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5期;高校文科学报转载。
论黄宗羲《明儒学案》晚年定本 《史学史研究》2003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3年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