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三 有无
世上之宗教或知识大抵皆是以有为达于无为者也。有为而以致于合天地之德,顺自然之欲,体天地之美,而后可足,可成,达于无求、无欲、无思之境界,此境界,即是无为之境界也。夏侯玄说“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天地者,自然也,圣人者,亦自然也。ey其中之义,即是天地圣人,得之于自然。自然者,无为而无不为也。天地圣人,皆顺乎自然而运用。此是有为也。因运用而复归自然,达于无为。从有为到无为,是有为之路径和目标。所以天地圣人皆因有为而至于无为。即是得于自然而归于自然。 五月八日
九十四 物理 心理 伦理
佛教注重心理而不论物之理,儒家注重物之理同时又注重心之理,人之伦理又为关注之重点。在物理、心理、伦理三个方面来讲,佛教偏重于心理而以之统物理,并泯物理,以致于西蹑物归心。在伦理上,则是以心理遮蔽伦理,以致于伦理消融为空。伦理在心理的架空之下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在佛家,伦理是可以视而不见的,是可以存而不论的,也不必去论,直到消弭得无影无踪。 五月九日
九十五 三教融合
人们谈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总喜欢提到一个观念“三教合一”。其实儒、道、佛三教始终只是三个不同的宗教,并没有合而为一,也就说不上三教合一。只能说是三教共存。在同时并列存在,和谐共处。谓其殊途同归则可,谓其三教合一则不可。因为它们的基础和宗旨从来也没有重合过,也不可能融合。都是独立的按照自己的内在理路和方式发展。就是三教的内部也有不同的流派,理念也各有差别。以儒家来讲,有孟子之儒,有荀子之儒,有董子之儒等。各有取舍,侧重也各有千秋。而佛教在中国,亦有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禅宗等。而其中的差异甚至矛盾都会存在。同一教之内的差异和争议尚不可调解弥合,三教又如何能合一呢。而三教相互借鉴,相互发明,相互促进,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事实,在将来也会并存,同时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五月十日
九十六 心理性
心、理一者,心与理相融相合。以心应理,以理释性,以性明心。心理性三者归一。有明心、从心、尽心,体性、见性、成性,知理、明理、达理、合理。孟子说“心之同然者谓之理”,又说“尽其心则知其性”。心理性三者,和而为一,皆道也。 十三日
九十七 惯性
凡是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样,文化也是具有惯性的。惯性在宇宙中是无处不在的。传统是惯性,或者说是文化的因袭性、延续性。物理界存在的惯性,在人文界也是存在,也是有用,而且有大用。有惯性,必然有其源头。运动如此,物体如此,文化亦如此。 十三日
九十五 光泽
论自然的光泽。自然界大凡为物,皆有光泽。不管是生物,还是质物。比如动物的眼睛有光泽,毛发有光泽,皮肤有光泽,金属有光泽,花朵有光泽,绿叶有光泽等等。水有光泽,火有光泽,石头有光泽,月亮有光泽。金银有光泽,连黑幽幽的煤炭也是有光泽的。可以说世界上,宇宙间无物没有光泽。不过,不是物体在任何状态之下都 是有光泽的。而必须是在状态之下才会有光泽。光泽是物体在天然的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本然面貌。而且是物的纯粹面貌。《中庸》说“生物不测,为物不二”。物即是在“不二”的条件才能呈现出其固有的光泽。是由天性、本性而表现出来物性。光泽分析地讲,光则亮,泽则润。亮则有色,润则有味。不仅在自然界如此,在人文界也是一样。人们讲人格的光辉,荣誉的光耀,精神的光大,智慧的光芒,等等。《论语》说“其生也荣”。中国有光宗耀祖的说法。佛教中有“佛光普照”之说。不仅自然界有光泽,人类的精神世界有光泽。这种光泽是通过意志和信仰而表现出来的。光泽的共同基础是纯、专、一、净、善。 十三日
九十九 时空
就时间和空间来说,脱离了意识是不存在的。所以只有从人的角度来讲,才存在时间和空间。对于上帝来讲,时间和空间不存在,对于物体而言,也不存在时空。对于植物而言,也不存在时空。比如一棵树,它在伫立,生长,自然而然,无所谓时空。动物也一样,它们也没有意识到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时空对于动物来说也没有意义。其行为只是自然而然。所谓色不自色。则空不自空。 十四日
一OO 唐诗
唐诗之作,非为文也,以为道也,非为去趣也,以为情也。非为乐也,以为志也。非为艺也,以为理也。
一0一 万物一体
西方有万物一体的观念和意识。也即是存在是一的的观念。而这仅仅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的。却始终没有在万物和人类之间建立一条顺畅的通道。只是理在人外,或者道在心外。如此,在处理物我关系上总是有一些越不过的坎。
万物一体
西方有万物一体的观念和意识。也即是存在是一的的观念。而这仅仅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的。却始终没有在万物和人类之间建立一条顺畅的通道。只是理在人外,或者道在心外。如此,在处理物我关系上总是有一些越不过的坎,有解不开的结。因此,对道和理的取得必须经过客观的求证或外在的推理。同时,道和理也是游离在自身之外。西方万物一体的观念受缚于推理、逻辑、归纳、分析等方法。因此停滞不前。几千年以来不能提升到伦理道德的层面来讲,显示出了西方对万物一体的观念极不自信。以至有见仁见智之分。而在中国的文化中对此则毫无困难。关键在于内证,即是“近取诸身”、“反求诸己”、“能近取譬”。即由求己、反己、推己、尽己、成己、行己、为己而达到万物一体的观念。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王阳明也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都是不证自明的。 五月二十三日
一O二 天人之学
天人之学有几种形态:孟子的道德意义的天人之学;董仲舒的宗教意义的天人之学;朱熹的性理意义上的天人之学;王阳明的心物意义上的天人之学。
五月二十三日
一O三 才
孔子说“才难”,又说“才与不才”。孟子说“非才之罪”“非天降之材尔” 。孔孟之论才,有不同之处。孔子言才 ,有才能之意,近于言艺。以外言也。孟 子之谓才。有材质之意,近于言德。以内言也。才能乃先天的成分少,后天的成分多;材质乃先天的成分多,后天的学习可辅之益之,亦可损之。是好是坏,在于自己。易经有天地人三才。韦政通的思想史认为,伊川论及才,其观念来自孟子。韦政通认为孟子言才,乃是良能之意义,不是材质的意义。良能即材质的表现。质,即是本质。孟子言才,乃是本质所具有。所以韦政通的讲法不对的。
六月二日
一O 四 贬天子
儒家贬天子,退诸侯;讥世卿;讨大夫;继绝世;举逸民,挺立了人民主权,张扬了人性尊严。 六月二日
一O五 方法和功夫
西方哲人重视方法,而中国哲人则重视功夫。西方由经验而来的理性,并以此形成的知识,必然回受到经验的限制。这也是西方哲学中的理性和知识具有局限性的原因。因为仅仅是由经验到知识的这一条路径,是受到限制和约束的途径。即从形下到行上,或是下学而上达。而只有超脱了经验的限制,走出理性和知识的范畴,方可达到纯一、清明、至善的境界。走形下之路,在西方,依靠方法,如逻辑、归纳、分析等,因而走不出经验、理性、知识的限制。最后还得仰仗上帝的相助,才能走出限制;而在东方,依靠功夫,在经验、理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体即自我的功夫,把外在的理性知识经验内化为德性。因此能够突破外在的限制。走出形下的局限而达到形上的自由。也就是用了内外合一、体用不二的功夫,本据形上形下为一体,达于主客融合的境界。 六月七日
一O六 生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哲学发展方向。儒学和中国文化固定了为生而奋斗的方向。相对来讲,西方哲学还是为了死而奋斗。佛教则是为了不生不死而奋斗,道教则是为了不死而奋斗。而只有儒学突出了生的意义和价值。 六月八日
一O七 身心物
心为身之官,是物也。身为物,心亦为物也。是以以物观之。身心无别。皆为物。心是身之一部分,为一小体。物为物,身心亦物。若以物论之,身心物三者同也。而若以非物论之,身可感而体冷热通塞,心可感而知是非善恶。物可感而成刚柔变化。心则可明,具理性主体之功能;即可由纯粹的感觉而上升为形上的理念。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思之而可有得也。亦为有生也。身亦可感,却只是被动之客体,无辨别只能力。其如有感,必待于心之灵明。故曰,心为身之主宰。物感外力或温度的变化,而依其先天固有之理运动变化。 非自行之也。实是其背后有一源泉在。此本源若非心之物而何?即精神也。身心物之自由,乃是真自由、大自由。 七月一日
一O八 动静
孔子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因此动静有仁智之分。皆为常道也。水有动之象,山有静之象,皆自然之象也。自然之中,动之显而自在者,水也。静之显而自在者,山也。孔子以山水来表现仁智,取其常道,取其显象也。山之静,水之动,皆自在自为,不假于外,是不待而自得自足。以此可见身心之自在自足。无修饰,依自然而可知,无凭借,求诸己而可得。其中有大乐在焉。宋儒有以澄心默坐为功夫,即是欲体验天之自在自为,以明人之自然心性。太极亦是自在自为,以明物之自然之性。动静皆宜,以水观之,是自得也。
二十日
一O九 格物
物自是不待格而理在,因为物皆本来有理。事亦不待知而理在。此理不待人而后有。事物之表里精粗,皆含有理。格物者,是人之感通于物而知物之所然和之所以然。来去动静成化皆明其所由,借知其所往。是谓之格物。格物在自己,而学思在心。格物必凭心后可致知,所以说格物即格心。 七月一日
一OO 易
行而中曰圣,动而正曰道,变而精曰神,化而微曰妙。动静有常为诚,幽明有得为几,往来简易为直,一阴一阳为太极,寂然不动为易。 二十三日
一一一 性体
空宗言性体只是寂静的,熊十力则批评空宗不知性体亦是流行的。其实空宗所言不错,熊十力所言亦不错。盖其所言性体,不是同一物。乃是寂然不动,万物所归之终极真实本体,非此在之所言指,是彼在之所言指,即彼在只真源也。熊十力所言性体,乃言此在之物,虽然超越人之范畴,而言及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流行不息而无虚,此性体是物界之性体,周行而不殆,刚健而不息。此则是存在之实体,即是物之真实本体。即物之此在之本源也。由此可知,熊十力之性体和空宗之性体本非一物,亦是当然。
由空宗之性体,进而言之,可得理之本体;由熊氏之性体,可得物之本体。熊氏言体用不二,他说:“佛氏谈本体,只是空寂,不涉生化,只是无为,不许说无为而无不为。只是不生灭,不许产生。。。。。。详核佛氏根本大义,却是体用条然各别。。。。此盖出世法之根本错误。”熊氏理物一体,而空宗并非不知生化成灭,其重点却在理而不在物。可以说是佛氏以理统物,因而以本体来弥该生化。虽然天台宗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观念,并不能掩饰佛家重空理而轻物化的事实。熊十力则是理物混为一体,即用即体,万化之源即是性之本体。即是生命之源。熊氏的性体的涵盖了物和理的本原。熊氏因而重生化而不喜言空理。并以物化之此在之本体来涵盖佛氏超物之本体。熊氏以物之实有来涵盖理之实有。有物之性体,必有动有生化。然后,才可达于有理之性体。由此可知,当下物之性体即是理之性体。 七月七日
一一二 得一
道家以为道是超越于万物之上的。道德经说道生一。又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说 独立不倚,周行而不殆。因此,道家之道,必于万物之外求之。犹如柏拉图之理念和形式,或者康德之纯粹理性。因此而必走上寂静虚无。对万物可以视而不见,企图直达根本。重本体轻现象。道家要探寻的是现象后面的本原。此本原在道具说是得一。所以说得一则天清地宁神明人和。九日
一一三 执无
儒执无以释有。道家执有以释无。佛家则非有亦非无,执有亦执无。西人重实证,理必验证之后方可得。逻辑有种纯知识的趋向。因此西人的知识论发展出精微的体系。纯知识脱离了道德伦理的框架和束缚。其发源在于古希腊的智者。其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
一一四 范围
中国文化的思辨的范围和对象在于:本和末、社会和个人、动与静、质和文、
变和常、得与失、人与己、进取和不为、成心和虑心、矛盾和统一、心与物、理与性、气与道、天与人、名与实、是与非、内与外等之间的关系。七月十六日
一一五 理事
理在事中,事在理中。理流行而广大,无所不包,事因此在其中矣。事虽纷繁杂多,变化多端,而动静有常,因此理亦在其中矣。
一一六 框架
没有框架,必然要发展到有框架。有了框架,反而要打破框架。通常是在一段长时间构筑框架之后,其局限性也回慢慢形成,并且日益显现出来。由此又不得不要寻求突破。无框架则省下了许多的麻烦,其清晰性和根本会始终的保存。“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即是说明了无框架的好。
一一七 平衡
宇宙是运动不止,天地是生生不息的。变化时时刻刻在进行着。儒家的目的就是要维护或者达到这一种平衡。以及维持和呈现出这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包含了一个过程。经过这一个过程而完成和谐。过程的结构是一个恒常至善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包含了德道性所支撑的大本大源。道德性因为动态的变化而显现出来。
一一八 理
天下万物皆有理。其理,以现象表达出来即文理也。中庸说“文理密察”。有理者,必密察。密察,井然有序之谓也。物皆以理而得存,有物必因理而后有可成焉。格物者。观物之文理,察物之本然,得物之规矩也。动静有常,变化有循,生灭有范,成毁有道,物之理也。物者,以多而言者也。物多则其物理各异。又一物含有多理。因此理理相行,互相依傍,物以此而得成为其物也。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此可知,道可并行,理可相得。故曰:在物而言理,非只一理也,在理而言理,理一也。彼理此理两两不相害,各行其道。而有互为依傍辅助。因一理而行,是以可成物也。 二十六日
一一九 中
庸者,用也。中庸即是中用。以中为用。《中庸》之为书,言中之德利用于人于世界于宇宙也。其德有恒常之性,不因时空的变化而可移。君子时中,小人则时时不中。中和者,以中而可得和。所以说,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和为达到中的必由之过程和道路。是以中其有大用于人,有大益于物也。依中而行,人得成人,物得成物,皆中节也。 二十七日
一二O 形上
在形上的范围中,质料是不存在的。唯一存在的是灵魂。这个灵魂只是形上的呈现。形上若不出现,灵魂也不会存在。也就是说,形下的存在只存在于形上的呈现之中。
一二一 礼
四时往来,日月代明,皆礼也,礼,必有所措,言,必有所指。言有礼,必有所中节。言非礼,则不中。礼能够经天纬地,其所凭借者,言动视听也。若要调适和正,必因循于礼也。
一二二 成人
人有举手投足,一言一行,理气随焉,心性存焉。四者无时无刻不依傍而行,集然一体,不可分离。理不会因为人的取舍而失其常;气不会因为人的通塞而失其道;心不会因为人的贤愚而失其本;性不会因为人的善恶而失其根。理气心性融而为一体,以成人焉。若去其一,则不复为人矣。此乃本乎天而成乎人,不可不察。
一二三 善恶
西方从质料和灵魂的角度去探讨人性的善恶问题,中国则是从心性理气质习的方面去探讨。恶来源于私和蒙蔽,善来源于公和通达。私是否是与生俱来的呢?其实不会。可以说,西方论善恶,是宇宙论和科学的方式,中国论善恶,是道德论和社会学的方式。 八月二日
一二四 违
《易经》说,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又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论语》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儒家,违的背后站着一个实体。这个实体是不能违背的,可以说这个实体,有天或上帝或太一的意思在里面。 八月五日
一二四 运动
宇宙中存在的运动,有几种形式,曰变化、曰流行、曰循环、曰传递、曰转换、曰交接、曰排列、曰生长。
一二五 广居
孟子几次提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在孟子,有几种意义和作用:其一:居,居住。又近于据,言人依靠于仁。其二:广居,又是一种实在的信仰,即是天命之所由来。有其具体的所指。在孟子,即是由本心所对应的实体。推而论之,犹如西人言上帝,伊斯兰教言真主。佛教言佛。人因此而可以有依靠,可以取拾,于人有实在之作用。其三:居此道,则可以移气,所以与气是相连相即的。由此而可以行大道。此即是孟子仁义之道的根据或者基础。 八月八日
一二六 实体
中国人在哲学上真能证见实相。易经说“寂然不动,无思无为。”孔子说“天何言哉。”孟子说“浩然之气”“本心”等,老子说“周行而不殆”“恍兮忽兮”等,《尚书》《诗经》等,常常言上帝,佛教言真如、涅般等,皆是实相。即实体之显相也。其实有不同一也,名称有不同而已。儒说反身而诚,求诸几,内省,取诸身,求则得之。佛说自悟证道,自性清净。道说无为自化。由此可知,证见实相,皆是明确肯定,而无可再疑问。西人在哲学上只能是证明实体,要证见实体只有宗教上才能做到。 十日
一二七 理性
经验和思维之间存在差异。感觉和形式之间存在差异。因此,理性的推理成为必要。理性要成为经验和思维、感觉和形式之间的桥梁,在彼此之间建立关系。拉近距离,消弭差异,以达到彼此融合。 十日
一二八 存在
古代的哲学家都在寻找永恒的存在。结果是东方找到了道以及其表现的结构,仁义礼智信。这一稳定的结构就是永恒的存在在人类社会的表现。而西方从寻找基质开始,分别找到了上帝和原子。两者并不冲突,而又各司其职。
一二九 历史
我们活在历史当中。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的。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对时间的兴趣,同时在历史中构成典范的故事和人。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历史,那么,当我们藐视历史的时候,其实就是否定了自己。也是对历史的偏见。关注历史,其实就是关注时间,关注现实,因为现实是历史的一部分。 十一日
一三0 不让于师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释氏说“依法不依人”,亚里斯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表述不同,其意义则是一样的。
一三一 述而不作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从本身的生活当中和对生活的分析之中所取得,其继承的成分很少,我们可以称之为生活哲学,而孔子的哲学很大的成分是从传统而取得的。他的哲学有一部分是和弟子的交谈来完成的。这也是《论语》这一部书重要的原因。其实在《论语》中,并不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而是孔子哲学和思想的表露和传达。其中和弟子讨论、辨别、分析的成分很少,这是和苏格垃底很不相同的地方。中间也有其弟子的单独的语言,很多是对孔子语言的间接表达,或者是对孔子思想的领会以后的再传达,或者是孔子十分认可的语言。当然也会有其弟子个人的思想,但是很少。孔子的这些语言所传达出来的意思,又是通过古代的文献和社会生活中而学习和总结而得来。即是述而不作,也是学无常师。因此,他有足够的自信和真实,不必要象苏格拉底那样,去找人辩论,然后才能够得出结论。苏氏在很大的成分上具有独创性,这是因为在文化传统上,古希腊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知识体系,也没有清晰明确的经验和典范可以取法。
一三二 荣耀
基督教关注天上和来世的荣耀,儒教则关注世间的荣耀,佛教对三世都关注。
一三三 同仁
天人一体同仁,以一体而有同仁,以同仁而为一体。
一三四 心物
熊十力言西人何曾识得体用,其于本体只是仆易臆度,非明睿所照,故往往堕于戏论。《答唐君毅》此诚然哉!西人从古希腊哲学开始,重感觉、现象之分析,重推论、实证,又有心物二分,不涉及证悟,因此其所立之基础有所不同,各人取证之途径千差万别,结论必然不同,甚至其间冲突矛盾有之。
一三五 至善
儒学之作用,在安身立命,在利用,在明德,在开示本体。在彰显理智,在下学上达,上达在于止于至善,在于清楚的表明其目标,显示天道,引人向上。
一三六 大道
儒学,在孔子以后成为一系统之学问。有的说是宗教,有的说不是宗教。有的说是哲学,有的说不是哲学。其实儒学,亦哲学亦宗教,。儒学对于宗教和哲学,即超越有包涵。孔子不能和释、老、苏、穆汗默德等人相提并论。也不能以柏拉图、苏格拉底、黑格尔、笛卡儿、康德的相提并论。若宗教、哲学,是得一偶之见,执一面之辞,行一偏之法,以求达于至善或实体。虽然有清楚和干脆的强劲的优点,仍不免于排斥它道,不够包容。流于偏执顽固的境地。而在孔子,则是无可无不可。又是无适、无莫,唯义是从。择善而固执之而已。即是《易经》所说的:“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行中庸之道。孔子之儒学,中正大气,得行道则皆可容而纳之。和谐自然,与万物一体同仁。与天地并立而三。孟子说“道若大路然。”儒学之道,乃是大道。 九月八日
一三七
儒家重体悟,孔子说“默而识之”,孟子说“自得”,借是用心体验而可悟也。因而儒家不重论证。亦不必论证。在儒家,以外求典范,即以典范来作为证据,以此来反求诸己。孔子说的“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深孔子所切着明也”。所以孔子作《春秋》而乱臣则子惧,历史中事例典范包含了道理。孔子所要昌明的道理通过典范而表现出来。这一个过程,就表现为见义思迁,见贤思齐的见善如有不及,见不善而内自省的心理过程。并非是以外在的典范为榜样,而是以为证据和参考。以此证实所思所。在社会中是有落实的、有经验的、有相通的。由此,内外相互印证,而后可得。这个过程不是论证的过程,而是体认的过程。
一三八
悟,乃是凭空,觉,乃是凭实。空非无,实非有,。觉悟,乃在非有非无之间。凭空而后有悟,凭实而后有觉。空者,不依于物之谓也,实者,有待于物之谓也。觉悟二字,可因有因物,可不因有因物。因有因物,感于外者也,不因有因物,感于内者也。同时有内外之感,则可觉悟。
一三九 境界
冯有兰曰境界,乃是言于心者也,即是心境也。非物境。境界,为有,心亦是有。冯友兰说本心是禅学用语(见简史),但陆王学派也用本心这个词。所以冯这句话是一个失误,本心出自孟子,如“失其本心”又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一四零
酸甜苦辣,无形无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无声,然而食之而有味。仁义理礼智,也是无形无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无声,然而感而遂通,心体之而明矣!
一四一
佛家为无相之相,道家为无为之为。儒家为有相之无相,有为之无为。
一四二
科学本身没有创造力,科学是有已知的物开始去研究物的理,同时要去研究未知的物的存在。而未知的物本来是存在的。是因为没有被发现和感知。未知的物被发现之后而呈现出来,只是物的本来面目而已,并没有因为科学的发现而成为新鲜事物和被创造。而人是具有创造力的,并且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科学只是物的本然呈现。科学本身是恒常的、无待的,因此也无创造性。而人类的创造性是因为基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由此而落实到物体之上,从而赋予物体多姿多采的面貌。
一四三 大
大有不可名的意思。如大道、大哉孔子,又如强名之曰大。论语的无能名,道德经说不知其名,说明大本身就是具有不可解释的意思,依佛家来说,就是不可思义,又曰真如。儒道佛都有无能名之真相。儒家谓大,其意与天相似。论语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孟子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唯天而具有光辉。又伟大者,言于人而原于天。若不能应乎天,而仅仅说人本身,何来伟大?
一四四 不假外物
仁义礼智信,是一般的常识,是有自我来体认和确定的。也即是通过人本身来证实的。对仁义礼智信的肯定,不假外物,只有自我可以依据。犹如佛家说以身为证即是以身为出发点和最后的依据。以此而得来的实理是恒常不变的,是不证自明的。
一四五 音
在音乐中,语言、声音、乐音三者,声不如言,言不如音,音不如乐。
一四六 乐
佛以空为乐,而乐不空,儒以实有为乐,而乐本于天,天本于无。无中有乐,诚中有乐。孔子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颜渊则是“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孟子说有三乐,又说乐善好施。乐在儒家,被认为是人的本性。尽心知性则知天,即是乐,是为乐天。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乐也是来源于天。诚者天之道也。
一四七 途径
天人合一,在天,是其本来之状态;在物,是其本性;在人,则是因其本性的自觉要去追求的目标。草木虫鱼鸟兽,则是无思而自得,不勉而中也。而在人,需要推己而后达,由尽心而知性,有为有思然后知天,与天合一。尽心,乃是人的主观,求、约、守、知、养、识乃是天人合一之途径。十六日
一四八 共相殊相
共相是殊相在自我实现的结果。儒家所说的圣人,是众人自我实现的目的。成圣是个人的自我实现。圣人是共相,众人是殊相。佛也是众生的共相,成佛即是众生的自我圆满。是殊相中的共相的显现。成圣成佛,在人,即完成自我、实现自我的结果。犹如果实在树上成熟了,完成了一个自然的过程。十六日
一四九 二而一
具体和普遍、形上和形下、道和器、一和多、现象和本质、感觉和理性、繁和简、一本和万殊、共相和殊相、整体和个体、变化和恒常、质料和形式、存在和物质、思维和事件、上和下、圣人和百姓、上帝和个人、自然和万物、佛和众生、
特殊和一般、概念和实体、有和无、性和心、天和人、气和人等等,都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
一五零 易之四义论
易者,其义有四:一,简易是也,即是直《系词》说“其动也直”,以直而行,物之本性所在,事可容易而成,不曲不繁,不蔓不枝。清晰明了,畅顺端正,是以为易。二,变易也。易者动也,新新不已。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流动不居,日新月更,即是易。三,不易也。恒常也。静一也。系词说,“易无思无为”。易者简单易行之常道,变化日新之常理。四,交易是也。天地之交而万物成。万物相互交感,阴阳转化,相互融合,取此失彼,不增不减,中庸和谐,是为平衡,亦易之义也。易具有此四义,即是造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包罗宇宙万象。易之义也深矣乎!
大凡宇宙万物,流行运动,变化无穷,生生不息,其动也,必取易而行简,以达其志,以行其欲,以畅其义,以顺其情,以成其功。又动而有所据行而有所归,此又必有其不变恒常之道理,若失其不易之理,动而无功,行而无得。
而先圣作《易》之本意在于显彰易知易行之道。化繁为简,化杂多为单一,化难为易。圣人作易观天象地法鸟兽,取物与己身,见万物纷繁复杂而思究其根本之所在,以显本性,以示纲领,以明其理,以得其道也。系词说:“干以易知,坤以简能。”即是作易八卦之目的,所以说“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彖者材也,爻者,效天下之动也。”以易作为天下万物的意象和象征。“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天下之赜之动,以易行象之,而知其会通,以求其实,以知其道也。繁则可简,深则可见,动则可知。“天下之动,贞夫一也。”探其变化之所由来。因此,“夫干,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蒉然示人简矣。”易之所作,示人易简而已。简易则事物可成也。
易曰,动静有常。常即是不变,非不动也。而变化有所根据,有所恒道,有其规律。动有道,静亦有据,一阴一阳,一曲一申理在其中矣。动直静虚,皆在理中。若得自由,循理而行,可也。孔子说“从心所欲,不愈距。”从心所欲,自由也,矩,道也,规律也。动静一如,有变有常。
盈天地皆物,物之动静,彼此相交。阴阳调和,达于平衡,因此易具交易之义。天地万物,感而相通,彼此转换,两两相交,而不失其中和。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其正,各取所需。
易之道,周流而不遗,而自成一整体。循环往复,圆满自足。易之动,专而直,变而有常,常而简,通而和。“干道变化,各正性命”,“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此之谓也。易其至矣乎!
一五一 儒学
。
。
一五六 正
正名者,得物之实而名副之。
一五七 儒学
孔子所建立的儒学是维持中华文明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的的个性、理性、智慧借由儒学而来。情感的表达和生命的张扬,都离不开儒学。同时也使中国人不至于回到荒昧野蛮。使中华文明积累和发展起来。儒学是维护中国稳定和发展的强大力量,也是决定性的力量。生声不息的中华民族,其理性智慧道德伦理个性情感的表达和彰显皆因儒学。一代又一代的精神力量和文明的成果,皆有儒学来维持,不至于重反野蛮和蒙昧
一五八 学
宗教重信仰、重顺从、重戒律。哲学重理性、重反思、重自由。
学不厌博,术有专攻。
大而无名,化而无功,至而无己。
仁义礼智信也是一种判断。是价值的标准,也是行为方式。
孔门之学,一言以蔽之,曰:致无邪。
一五九 内圣外王
柏拉图主张哲学家成为执政者或国王,儒家也有内圣外王的思想传统。认为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这和柏拉图的理路是一致的。
一六零 神秘主义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一问中说;“在我看来,未来世界的哲学比中国哲学更理性主义一些,比西方哲学更神秘一些。只有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统一才能造成与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西方的宗教需要加强理性,而中国的世俗文化需要加强信仰的成分。以达成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一六一 性善
孟子论性善,出发点在于对本心的深刻体认。同时建立在人们对人性的的清晰的认识和意识。也必须是自我的认同和体认。人与禽兽的的差别,在于禽兽没有对性的自觉体认。也就是说禽兽没有自觉性。而人是有自觉的,所以人类便会产生选择。
一六二 正名
正名者,得物之实而名副之。是道器之为物,皆有真实不虚之相存焉。有所存,而理必附之。是皆有理也。从此物至于彼物,其间必有道。从而名之,得其名,则得其道矣。正其名而得其实,则道明矣。孔子重正名,以正名而达于实也。仁,名也,得其正,即实也。义,亦名也,得之正,亦实也。儒家之价值概念皆如此。名正即实。名,实之所在;实,名之所指。名不离实,实不离名,在与其正与否。孔子之重名,为去妄存实,反其本质。求仁而得仁者,得其实也。
一六三 在世间
熊氏云:儒家无所谓出世。又言儒者于世间,根本无所谓入。故亦无所谓出,曰出曰入,皆妄见耳。愚以为儒家言在世间甚好。
一六四 宗教
儒学是从宗教中走出来的学问。也就是说儒学已经走过了宗教的阶段。因为宗教不管有多么的完善和精致,都不免回陷入偏见和迷狂的可能。表现出来就是排弃异端,消除异己。以至于落入狭隘而不自知。儒学则无此弊病。而是表性出极大的包容性和理性。二十六日
一六五 思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不如学也。”孟子也说“周公思兼三王,以思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由此可见,周公和孔子于思虑,皆用心极深。而其有所思,在于求道行仁行义也。所以有不食、不寝、夜以继日之情状。目的在于求索。思即是求之于内,默而识之,以求通于心也。
西方也有爱智慧的说法。古希腊的哲人也是很深于思考的人。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关注的重点在于社会道德和生命的价值,而西方的思想家关注的是自然宇宙的道理。孔子周公思考的目的在于服务于社会和人类,而泰勒斯、亚里斯多德更看中纯粹的知识理性思考。
《世说新语》中记载:“卫思因,终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在这里,卫也有纯粹思辩的兴趣,并且还想出病来了。可见用心之深。为了知识而知识,和西方的纯粹理性相似。王阳明在早年也有这种纯粹理性的兴趣,和朋友格竹子,七天而无所得,也病了。但是后来在龙场顿悟以后转变过来了,认为“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所以“吾性自足”,回到了反求诸己的道路。
一六六 风水
风与水,得天地之命而动者也。自然界之动,以风和水最为普遍,以此而成变化。也因此也得以见天地流行之状貌。风之疾行微拂,水之奔腾流淌,皆可感也。皆为可感可见之动态。又其变动也,声音随之,是谓天籁。水之清脆、轰鸣,风之轻掠、狂啸,即风水之作用也。乃是自然的功能。风水止为物也大矣!万物赖之以生,而有所感应;天地赖之以通,而有所造化。宇宙之大化流行以此而可见矣!
一六七 哲学
西方哲学是描述性质的。把思想与过程作出一个平白直接的叙述和描写,而不作出结论。却是让人们去评判和选择。中国的哲学则是指示性的。对于思想的过程并不重视。而是通过事物本身去呈现出来。用比兴、譬喻等方式,以提供启发式的指点,而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其意义。
一六八 佛教
佛教之于人生,不仅在于解脱,也在于完善。从佛教中而得到完善,既是佛法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佛教的造像中可以看出这种用意。佛像的形状,总是显得十分的庄严、雍容、健康、圆润、开朗、清洁、安详。这就是佛教要在人类中所实现的目标。
一六九 和谐
和谐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的基础应该是来源于宇宙整体。我们不能确定动还是静是和谐的或者是不和谐的。其实合乎宇宙秩序的,就可以说是和谐的饿。不合乎于宇宙秩序的则是冲突。因此和谐不应以动静、有无作为和谐判断的标准。而是要以真善美为是否和谐的判断标准。因为真善美合乎于宇宙的秩序,即是宇宙的本来面目。和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和谐。而变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和谐。因为宇宙整体是和谐圆满的。
一七零 道
道即是开始,也是结果。即是原动力,也是运动本身;即是过程,也是终极目的。生生不息是宇宙的过程,道即在其中。
一七一 主体
儒学看起来本体论的成分很少,或者是存而不论。所以儒学也不会是方法论的。而是时间的。通过体认而达到本体。重主体,而不看重推理。
一七二 并存
从历史的角度看,儒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会长期并存下去。其间会有交流、融合、甚至会依附,但是始终不会改变他们各自独立的面貌。
一七三 自然
自然者,无成心之谓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是天无成心也。又“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也是易之无成心也。天地之不仁,其实是大仁。大仁者,无成心,即是自然,所谓生而不恃。
一七四 整体
中国哲学注重的是整体。即宇宙人生的浑全和同一。人与自然相容相摄,感通融合。浑全者即是浑然一体,主客融合、圆满自足。同时又是充分的发展,当下即是价值,无须另求价值;存在即有意义,不必另寻意义。此身即是目的。反求诸己即可达成。易之系词说:“穷理尽性一致于命。”又说:“成性存存。”本身即具有终极价值之基础,只需成性尽性而达成。
一七五 尽性
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文化生活是情趣盎然的。这是肯定了现实生活的实在,当下即具有价值和意义。
天理心性仁义礼智道气等观念,都是互摄互融的,也是相互依存的。此中有彼,彼中有此。
文化是用来成全人的,是助力,不是阻力。
穷理的目的就是在于尽人性。
一七六 天理
去人欲,存天理者,即是去私欲而达天理。天理存在于公意之中,由公而可通天理。在人,少私寡欲也是一种修身的方法,可惜世人皆不识也!
一七七 体用不二
事事而皆有理,物物而皆有理,乃是体用不二,本质现象一体也。事顺则得其理,物成也即是得其理。皆禀于天也。是以理在物中,理在事中。天下万事万物皆具有本体之性质。从儒家来讲,各正性命,各得其所,即是得到其天赋之尊严,各具存在之价值意义。各自来实现本身之目的。而这个目的即是以本体为目的的。所以不可以离开事物来讲天理。
一七八 穷理
易经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之目的即是在于尽性。理,整体也,宇宙也;性,个体也,在己也。以性见理,以理显性。尽性即可穷理,理性一体故也
一七九 生与命
有禀生、顺生、全生、乐生;有俟命、顺命、立命、正命。生与命有同和不同。生之在天,命之在我。命依于生而超于生。生见于命而囿于命。命来源于天而反于天也。
一八0 诗
诗之失愚者,以其率真质朴而 戆直之谓也;
书之失诬者,以其毁誉正否而不可考之谓也;
乐之失奢者,以其虚华沉湎而有所过之谓也;
礼之失烦者,以其繁琐细致而不可行之谓也;
春秋之失乱者,以其逆臣贼子而多见之谓也。
一八一 历史与自然
人类之知识,大凡可以归于自然界和历史界二领域。自然界之中,理之所存也。历史界之中,情之所存也。即是言情以时间可存,理以空间可存。又此二界 是情理之不可分也。历史乃在自然界之中。自然亦已历史而得以见。情乃存于理,理又因情可见。 十月八日
一八二 君
君者,群也。易辞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亦物也,所以人亦以群分,此亦即自然之理也。孟子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由此人之有君,以人有群也。群而此亦即自然之理也。人类有社会性,礼记说“则君以自治。”人之有群,必待君而可治。亦即众人比待君而得有自然之生活与发展也。孟子说认为杨墨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其实就是如今之所说无组织无纪律。无情义也。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即是说明人离不开政治,所以人离不开君。不管其名称如何,称为元首、天子、帝、王、皇帝、总统、总督、国王名称不一样,其实一样,都是君主。如今所谓长者,即是古代所谓的君也。这个君主都是因为人有群的必然产物。其价值也在于人群的需要,作用也是为了人群。而禽兽虽然有群,却并无自觉之意识。人类有自觉,因此而又君主之名。有长而群则不可乱,而无长则无序也。人群之中,分散之个人不能自治也。孟子之所以强调有君有父,其考虑即在于此。即是要强调人不能无组织纪律。 十月九日
一八三 知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表明了道德伦理和社会科学,不能离开宇宙之理合自然科学而独立。斯多葛学派认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生活,也是适合于人性的。此两者思路一样。真正人性与自然之理也必然有融合。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则知天矣。
一八四 仁
仁者,天之理化为人性之理是也。天以理行之,人以理行之,皆是也。
一八五 中
适者,节也,中也。适中即是正中。
一八五 本无邪
圣人之设教立学,其宗旨在于本无邪而已矣。本者,在此有两解。其一,作动词,意为根据,即是“据于德”其二,作名词,意为根本。本来如此。又具有自在义。无邪者即是中正不偏之意。诚、正、中、直、朴、常等即是无邪也。得其正即是德,得中即是得其性,性以中显也。又直而无伪,亦即无邪矣。自然亦在无邪之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即是思其本也。诗三百之中社会人情、文化政治、日月星辰、草木虫鱼、寒来暑往等,其一静一动,皆本于无邪。可以兴、观、怨、群,其学广矣,其识大矣,其情深矣,其志远矣。圣人约之以无邪,岂有虚哉!孟子说先立其大,又说求放心,皆为本无邪也。阳明之本无邪,亦如此。本无邪之旨大矣!远之于物,近之于身,万事万物皆在其中。
一八六 神话
世间万物,纷繁千姿,钟灵毓秀,生生不息。草木得天地之气而昌盛焉,虫鱼鸟兽得天地之气而灵动焉。山石则自由自在,自足自为。皆得于天地之气,而又感焉。而其之有生,禀于天,其之有知,直觉而已,其之有灵,宣隐于无言,其之有情,囿于自然,于人则不可得而闻矣。以其无自觉也。唯人乃万物之灵,有生之世界,有灵之世界,又有自觉。有自觉,因此而又创造。是以社会、政治、文化有所产生。神话、诗歌亦随之而出现。神话之世界,辉煌而缤纷焉、壮阔焉、奇异焉、高尚焉。虽人之处于陋室,居于静寂,饭疏食饮水,皆有绚烂之神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