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李士训《记异》记载,“大历初”李白仍然在世间传布《古文孝经》,说明李白的生活下限至迟在大历元年(766)。本文对该则史料的真实性进行了系统考证,并用之与传世的李白生平资料互相比堪,认为李白并不卒于传统所说的宝应元年(762),而应卒于大历元年(766),享年62岁,其生当在神龙元年(705)。
[关键词〕李白 生卒年 李士训 记异
关于李白生卒年,自宋以来历代学人都是依据李阳冰《草堂集序》所作的推论。序说宝应元年(762)李白“疾亟”,论者遂谓李白卒于当年。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白)墓志铭》说李白“年六十有二……而卒”〔1〕,遂从宝应元年逆推李白生年为武则天长安元年(701)〔2〕。根据此说,李白在其父李客“神龙之始潜归于蜀”之前就已经出生了,于是李白的出生地和籍贯都出现了问题(不是蜀中而是西域,即中亚碎叶或条支) 〔3〕;李白集中宝应元年以后诗文的真伪也有了疑问〔4〕。但是此说又与李阳冰《序》以及其他唐人(诸如魏颢、刘传白、范传正等)所作碑序的记载不相吻合,难成定论。古今学人对此也深表怀疑,又提出了各种“新说”。或相信李白生于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卒于宝应元年(762),终年64岁;或以为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广德二年(764),享年64岁;或以为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广德元年(763),享年63岁;或以为生于神龙二年(706)、卒于大历二年(767),享年62岁等等〔5〕。可惜诸人由于占有史料不充分,为了证成新说,都或多或少地疑误或篡改唐人文献,如谓李华《墓志铭》为伪托,说李白“年六十有二而卒”的记载不可信;又如谓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为伪作,因其中说至德二载(清人误定)李白“年五十有七”不可靠。虽然花样翻新,新论日出,但却谬误丛生,此牵彼掣,往往难以自圆其说。因此,李白生卒年(包括出生地和籍贯以及许多诗文的系年和真伪问题),自今悬而未决,仍有探讨的必要。
笔者近从五代、宋初文献中所得资料,表明李白并不卒于宝应元年,也不卒于广德元年或二年,因为新出资料记载李白至迟在大历初年仍然活在人世。由于本则史料反映了李白生活的时间下限,对重新认识李白生卒大有裨益,这里谨将其原文先披露出来,并对其可信度略作考证,以为引玉之砖。
一、文献所录李白生活下限史料综述
郭忠恕《汗简》引唐李士训《记异》曰:
大历初,予带经锄瓜于灞水之上,得石函,中有绢素《古文孝经》一部,二十二章,壹仟捌佰桼拾贰言。初传与李太白,白授当涂令李阳冰,阳冰尽通其法,上皇太子焉。〔6〕
如果本则史料所言不诬,就表明李白迟至“大历初”尚与李士训、李阳冰等人传诵《古文孝经》,从前说他卒于宝应元年(或广德元年或二年)当然都是错误的。
李士训的事迹无考,《记异》一书的详情也不可详知。《太平广记》载“高嶷”、“天后”二条,一记渤海高嶷惑于“鸡魅”之事,一记“唐文明以后天下进雌鸡变雄”预兆武则天“正位”之事,其出处俱谓“出《纪异》”〔7〕,不知即其书否?如果为同一部书,则其书至北宋尚存,故郭忠恕、李(日方)等得以称引。根据《广记》所录,其书内容乃杂记异闻,有些流于志怪小说,故为“专记异事” (郑樵《通志》卷71)的《太平广记》采录。虽然如此,引录李士训《记异》的郭忠恕《汗简》却是一部严肃可信的学术著作,它的作者历史上也实有其人。郭忠恕(730---977)本末见苏轼《郭忠恕画赞并叙》、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3和《宋史》卷442。轼《叙》略谓:
忠恕字恕先,……洛阳人。少善属文及史书、小学,通九经。七岁举童子。汉湘阴公辟从事,与记室董裔争事谢去。周祖召为《周易》博士。国初,与监察御史符昭文争忿朝堂,贬干州司户。秩满遂不仕,放旷岐、雍、陕、洛间。……遇佳山水辄留旬日,或绝粒不食,……尤善画,妙于山水、屋木,有求者必怒而去,意欲画,即自为之。……太宗闻其名,召赴阙,馆于内侍省押班窦神兴舍。……除国子监主簿,出馆于太学。益纵酒,肆言时政,颇有谤讟。语闻,决杖配流登州。至齐州临清……而卒。〔8〕
郭若虚《见闻志》和《宋史》本传所言并同。郭忠恕是五代、北宋间人,曾仕后汉,并历后周,终于北宋。郭《志》传注:“忠恕尤精字学,宋元宪尝手校忠恕《佩觿》三篇,宝玩之。”〔9〕《宋史》本传称:忠恕“尤工篆、籀”,“所定《古今尚书》并《释文》并行于世。”《艺文志》著录:“郭忠恕《佩觿》三卷,又《汗简集》七卷。”〔10〕其人精通群经,崇尚古学,尤善古文字,《汗简》、《佩觿》皆其代表作。《汗简集》即《汗简》,以其集先秦以下古文篆隶字形而成,故称《汗简集》。《汗简》一书初传时并无作者姓名,五代末蜀人李建中据徐铉所云定为郭忠恕作。李又题其卷首:“郭忠恕仕周朝为朝散大夫、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见该书卷首)视忠恕为五代后周大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反驳说:“宋太宗时召忠恕为国子监主簿,后流登州道卒,则不得为周人;又陶岳《五代史补》载周祖入京师,时忠恕为湘阴公推官,面责冯道之卖国。则先已仕汉,题周更误矣。”〔11〕李建中(945---1013)亦自后蜀入宋,《宋史》卷441本传:“好古勤学,多藏古器名画”,“建中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尝手写郭忠恕《汗简集》以献,皆科斗文字。”可见《汗简》之传入北宋乃李建中之力。建中既精研其书,又亲传其学,非孤陋寡闻,不知其人者可比。此外,北宋人夏竦《古文四声韵序》亦称“周之宗正丞郭忠恕首编《汗简》”,也将郭忠恕定位于后周。他们或称郭忠恕为“周朝散大夫、宗正丞、国子书学博士”,或称“周宗正丞”,盖因书成于忠恕任后周“国子书学博士”之时。馆臣所驳,未必知人之言。《宋史》忠恕本传:“弱冠,汉湘阴公召之,忠恕拂衣遽辞去。周广顺中,召为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改《周易》博士。”据陶岳《新五代史补》湘阴公(刘赟)辟召忠恕在“干佑中”(948---950),忠恕年方20(弱冠),则其生约当930年;广顺为周太祖郭威年号(951---953),凡三年。忠恕仕周,初作国子书学博士,后乃转《周易》博士,以一任(三年)秩满转官计,其作书学博士正是广顺时期,《汗简》之作亦在此二三年间即952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