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再论李白生卒年问题
来源:古籍所 编辑:古籍所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6日

〔摘要〕李白卒年,历来诸说纷纭,致其享年亦无定说。李世训《记异》中明白记载了李白“大历初”仍在人世的资料,却始终未被研究者重视。结合唐代诸家碑传、序文,考察李白系年诗文,证明李白生于神龙二年(706)、卒于大历二年(767),享年62岁。

〔关键词]李白;生卒年;李世训《记异》

孟子曰:“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吾人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伟大诗人李白亦当如此。然而恰恰就在李白生卒年和出生地等关键事实上,偏偏出了问题。自北宋以及清代,李白生卒年一直流行“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宝应元年(762),享年62岁”说1、“生于圣历二年(699),卒于宝应元年(762),享年64岁”说2。然而这些说法又与李白集中存在宝应元年以后诗文的事实不符,故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人对李白生卒年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不少研究否定了“宝应元年说”,认为李白应卒于“宝应以后”:李从军《李白卒年辨》提出李白应“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广德二年(764),终年64岁”〔1〕;阎琦《李白卒年刍议》则认为“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广德元年(763),享年63岁”〔2〕。但这些说法仅解决了李白不卒于宝应元年的问题,对其生年却一仍其旧,这不仅与李华所撰《李君(白)墓志铭并序》(下称李华《铭》)说李白“年六十有二”不符,而且也无补于有关李白出生地问题的讨论。鉴于此,林贞爱《李白身世及生卒年代新考》又提出“生于神龙二年(706),卒于大历二年(767),享年62岁”说〔3〕,却又缺乏坚实的证据。

上列诸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占有史料不充分、擅疑古书、误解古人,特别是疑伪传世文献的毛病。如“卒于宝应元年说”的共同不足,都是曲解李阳冰《草堂集序》(下称李阳冰《序》)原意,将“疾亟(病危)授简”的“疾亟”理解成“死亡”(或临死),将李白病中嘱托李阳冰编《草堂集》的时间说成是李白死亡的年代。从文字本义上考察,“疾亟”只是病危的意思,本身并无“死亡”之意,据此而说李白“卒于宝应元年”是不可靠的。由于“宝应元年说”将李白生卒年提前了,就与李阳冰《序》所说李白父亲“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指李白—引者)”的记载相矛盾,于是又擅自把“神龙”改为“神功”,甘冒“擅改古书”之大不韪!

“宝应以后”诸说(含“广德元年说”、“广德二年说”、“大历二年说”),虽不再误解李阳冰《序》“疾亟”的之意,并对李白宝应后诗文进行了重新论定,但是在李白生年上仍沿袭了长安元年(701)说(《林文》除外),于是也将李白的享年增加了数岁。殊不知这个“生年”正是在他们已经否定了的“宝应元年卒说”的基础上逆推出来的。基础既然已经被自己否定,怎么还能相信据此而推得的“生年”呢?况且诸人士在论证问题时,凡遇与自己立说相矛盾的,就毫不犹豫地指为“伪作”,如指李华《铭》为“伪作”[1],或者指《铭》为“残文”[2],或肯定《铭》不伪,也否定了“宝应元年说”,但又怀疑李白《自荐表》为“假托”,却又提不出任何可靠的证据[3]。凡此种种,都不能令人信服。此外,李、阎二文虽持“宝应以后说”,却又受清人王琦“生于长安元年说”[4]误导,不顾李华《铭》“年六十有二”的明文,擅增李白享年。他们虽然志在求真,但在疑伪古书,擅改古志上,实不可取!

与此相联系的是,由于误定李白生年,有的学人遂以为李白父亲“神龙初”潜回四川时,李白已经五岁,故李白出生不在蜀中。于是乎,李白生于何处也成了问题,遂有生于“西域说”〔5〕[6]、“中亚碎叶说”[7]。更有甚者,连李白的族属是否为汉人也有问题,于是有李白为“胡人说”3。此等皆由曲解李白的生卒史料所致。这种靠窜改历史资料、怀疑传世文献建立起来的种种“新说”,自然是靠不住的,其方法也是不可取的〔8〕。

一、李白纪年史料分析

关于李白生活下限的资料,目前所知至少有六家:

一是《宗玄集·别录》传为“唐元和戊戌(十三年,)吴筠”所作的《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原序》:“元和中,(吴筠)游淮西,遇王师讨蔡贼吴元济,避辞,东之于岳,遇李谪仙,以斯术授予曰云云。”[9]似乎李白至元和时期(806--820)仍在世。但是据权德舆有关吴筠的传文和集序,吴筠已于大历十三年(778)去世,何得至元和十三年再作序?况且这一记载与李白诗文无一映证,可见这篇《序》显非吴筠所作,而是道士伪造吴筠、李白炼丹成仙的“仙话”。

二是伪托为柳宗元所作的《龙城录》:“退之(韩愈)尝言李太白得仙去。元和初,有人自北海来,见太白与一道士在高山上笑语久之。”[10]《龙城录》为宋人王铚伪托柳宗元之作,其说“元和初”仍见李白,与伪吴筠《序》同一伎俩。

三是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九:“白龟年,乐天子也。一日于嵩山东岩下遇李白,曰:‘吾与汝父皆仙矣。’出素书一轴授之,曰:‘读此可辨九天禽语。’”[11]此语实出《广列仙传》,文字微异:“白龟年,乐天之后。一日至嵩山,(略)一人至前曰:李翰林相召。龟年乃趋入。其人褒衣博带,风姿秀发,曰:‘吾李白也,向水解,今为仙矣。帝令吾掌笺奏于此,已将百年。汝祖乐天亦已为仙。’”[4](卷三六引)龟年是白居易(772-864)之子,生活于晚唐,后李白“将百年”。龟年学仙得道,这里宣扬的也是学道成仙之事,其诞妄亦不足以信。

四是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二:“东坡先生在岭南,言元佑中有见李白酒肆中,诵其近诗云云。”[12]赵令畤与东坡皆北宋人。说元佑中(1086-1094)还见过李白,其荒诞一望而知。

五是李阳冰《草堂诗集序》:“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末简署曰:“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13]如前所述,“疾亟”仅表示病重,并不能据此而定其死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