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张栻《南轩易说》,原名《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十一卷,解释《周易》经传。从元代中后期开始,该书部分内容逐渐脱佚。今本《南轩易说》仅解《系辞》以下部分内容,其名称、卷数均经四库馆臣修改,并非其旧。《四库全书总目》以张栻不解释《周易》上下经非是。
〔关键词〕张栻;《南轩易说》;《四库全书总目》;考辨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卒谥宣,人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人。张栻是理学中“湖湘学派”的代表,是与朱熹、吕祖谦鼎足而立的“一世学者宗师”[1](P322)。张、朱、吕三人被时人誉为“东南三贤”。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鼎足而三,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元方回更称:“衣冠南渡,得其(道学)传而尤亲切者,吾晦庵与南轩尔。”[2](卷35《南轩集钞》)在易学上,张栻以《南轩易说》一书闻名于世,颇受重视。不过,今通行本《南轩易说》的书名、篇卷、内容并非原样,疑误学者甚巨,不可不辨。
《南轩易说》,原名《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十一卷。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杨万里《张左司传》、《宋史·张栻传》均未记载。今《南轩集》卷28《答吴晦叔》称:“《系辞说》亦已裒集。”[3](P949)是张栻有《系辞说》一书。南宋冯椅《厚斋易学》著录有:“《张侍讲易说》。《易说》十一卷,题‘南轩先生’。张侍讲名栻,字敬夫,广汉人,南轩其自号也。其学出于五峰胡仁仲(宏),以周(敦颐)、程(颐)为宗。”[4](附录二)据《宋史》卷425《冯去非传》,“去非,淳佑元年(1241)进士”,“父椅字仪之,家居授徒,所注《易》”等书“合二百余卷”[5](P12677),而《厚斋易学自序》题为“宋嘉定十年丁丑岁” [4](卷首),即1217年,则冯椅去张栻不过数十年,所著《厚斋易学》离张栻逝世仅37年而已,其记载自当可信。宋末元初人俞琰记载“魏晋以后唐宋以来诸家著述”,称:“南轩先生张栻敬夫撰《易说》。”[6](卷4)元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中篇》著录为:“张南轩先生栻《易说》十一卷,学出五峰,以周、程为宗。”[7]其说与冯氏同。而董真卿《周易会通》载:“张氏栻敬夫南轩先生,广汉人,谥宣公,《易说》十一卷,《干》《坤》阙,学出五峰胡氏,以周、程为宗。”[8](卷首《姓氏》)是冯、胡、董三人的著录相同,《南轩易说》为十一卷无疑。
四库馆臣称:“曹学佺《蜀中广记》载是书十一卷,以为张浚所作。考浚《紫岩易传》,其本犹存,与此别为一书,学佺殊误。”[9](卷3《南轩易说提要》)今查《蜀中广记》卷91《著作记》专门著录历代著述,载:“《易解》及《杂说》十卷,绵竹张浚撰。张敬夫栻,其子也,又作《太极图说》。”[10]未著录《南轩易说》。同书卷42《人物记·张浚》载张浚“所著有《易解》及《杂说》、《诗、书、礼、春秋解》、文集十卷,奏议二十卷”,与《著述记》所载同,而于同卷《人物记·张栻》中未记载张栻著作。据此而言,曹氏的记载当不误,不知馆臣何据。清人朱彝尊《经义考》亦著录:“张氏栻《易说》十一卷,未见。”[11](卷28)并引有董真卿说。
今《四库全书》本《南轩易说》为曹溶从元胡顺父刊本传写,始于《系辞》“天一地二”章,仅存《系辞上》卷下、《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分为三卷。《提要》注称:“内府藏本。”按吴焯《绣谷亭薰习录》称:“是编曹氏倦圃旧藏钞本,不分卷帙。后跋云:‘廉使东泉王先生传授正本,赣州路总管府知事吴将仕樟董刊,后学胡顺父书。’所阙甚多,不止《干》《坤》二卦也。”[12](经一《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吴氏藏本与内府藏本同为曹溶抄本,胡玉缙疑曰:“案:同一曹钞本,一在内府,分卷,一在吴氏,不分卷,岂有两钞本欤?”[13](卷2《南轩易说提要补正》)胡氏的判断甚是,吴氏所藏曹溶抄本确有两本。沈家本《南轩易说跋》已有所说明:“原本卷首有曹溶‘锄菜翁’、‘吴城’、‘绣谷亭’、‘续藏书’四朱记,卷中有‘吴城’、‘敦复’各朱记,卷首又有翰林院印。曹倦圃晚年自号锄菜翁,好收宋元人文集,有《静惕堂书目》。吴焯,钱塘人,字尺凫,构亭曰绣谷,自号绣谷老人。其长子名城,字敦复。此书卷末跋语云:‘《静惕堂古林书目》有此,此即其藏本也,从湖州书贾得之,识数语以志喜。’当为吴敦复所记。后亦有‘绣谷亭’、‘续藏书’朱记,当为敦复续获之本,故以‘续藏’为别。以此推之,此书原为倦圃所藏,后归吴氏。乾隆间四库馆开,城弟玉墀恭进书一百数十种,此书当即在其中。《四库目录》于各书中注明‘浙江吴玉墀家藏本’,皆为其所进之书,而此书独注云‘内府藏本’,殆编录之偶误欤?书曾入四库馆,故有翰林院印。胡序末有钩摹三小印,一作‘谦卦’,一曰‘赣州胡氏’,一曰‘和卿’,并同《总目》所说,知确为当时真本。此流传之踪迹可以考见者也。”[14](卷首)沈家本于同治甲戌(1874)“于厂肆见而购归”,并将其刊刻入《枕碧楼丛书》中。《四库全书总目·南轩易说提要》说:“溶所传写,仅佚其上卷之上耳。”是馆臣所据曹溶钞本是分卷的。沈家本所得吴城续藏本分作五卷,正是《四库》底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四库》著录系曹溶从元刻传钞本,不分卷。”[15](卷1)此不分卷本当为吴焯原藏本,与《四库》底本即吴城续藏本不同。
《枕碧楼丛书》本《南轩易说》实据明抄本刊行,底本与《四库全书》的底本相同。北京图书馆现藏明抄本《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即为二版本之底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载:“《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五卷,宋张栻撰,明抄本(《四库》底本),吴城跋。一册。九行,二十字。蓝格白口,左右双边。”[16](经部易类)此本《说卦》、《序卦》、《杂卦》分作三卷,而四库馆臣并之为一卷,故全书作三卷。明抄本原题《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与冯椅的记载相符,当为其旧,馆臣改作《南轩易说》,沈家本亦从之。《枕碧楼丛书》本与《四库全书》本底本相同,内容无异,但个别字句仍有出入。
《南轩易说》由十一卷变成五卷或三卷,其间自有脱佚,自元董真卿已云然。元胡顺父为《南轩易说》作序,称:“至元壬辰(1292),鲁人东泉王公分司廉访章贡等路,公余讲论,因言辞谢衰病,家食数年,从事于《易》,尝诵《伊川易传》,特阙《系辞》,留心访求,遂得南轩解说《易·系》,缮写家藏,好玩如宝。圣人之言:‘无有师保,如临父母。’钦哉钦哉!傥合以并传,斯为完书。乃出示知事吴将仕及路学宿儒,议若命工,刊之学宫,以补遗阙,使与《周易程氏传》大字旧本并行于世可乎!将仕洎诸儒复命曰:斯文也,盖有待于今日也,后之学者幸莫大焉!顺父承命校正,敬录以付匠氏,并序其概于后。”[14](卷首)四库馆臣据此认为:“是初刊此书,亦仅托始于《系辞》,溶所传写,仅佚其上卷之上耳。”[9](卷3《南轩易说提要》)由此否定董真卿说。这里有三方面值得商榷。其一,东泉王公留心访求的是《伊川易传》所阙的《系辞》以下解说,即当时的目的是补《伊川易传》之未备。对于《伊川易传》已有的上下经等的解说并不留意。因此,如果张栻解说了《易》上下经,东泉王公也不会留意。其二,东泉王公所得明显是张栻《系辞说》,他并未言张栻无上下经、《彖》、《象》、《文言》的解说,即所称是“南轩解说《易·系》”,不是《南轩易说》。二者是否同一并没有说明,反倒更似《系辞说》当时曾单独成书。其三,四库馆臣所说“初刊此书”仅是就手上现有传本的论断。准确地说,“初刊”的是“南轩解说《易·系》”,而不是《南轩易说》。《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应当还有更早的刊本。